是不是每個人都有「上課打嗑睡」的經驗呢?或許名列前矛的好學生情況較少?不過求學過程如沒有些好玩的糗事,青春年華似呼就沒那麼完整了;記得我在求學過程中,曾因打嗑睡被老師叫上台解題,沒專心上課的大毛,竟然還能正確解題,也讓當時老師噌目結舌,滿是疑惑。長大後,該事件讓我十分疑惑,認真的想想,「打嗑睡」真是學生的問題嗎?

隨經驗及歸納能力的增長發現,「適才適所,因材施教」這句話才稍稍解答內心疑問,我的認知是,學校囿於體制問題,老長無法依學生素質、專才特性量身教學,是以有興趣者、基礎夠者、領悟力高或自我要求者,當然能夠心神領會,目不轉睛的認真上課;反之,非專才者、技術導向者及極端聰明者,當然覺得索然無味,放身神遊四海。所以如學生在該門課堂打嗑睡,其在體育課上或許成為耀眼的佼佼者亦屬常見,我認為這是因學生屬性差異所致。

另從「名師出高徒」這句話在看這件事,何謂名師?名師就一定出高徒嗎?簡單的說,在名師的班級上,就全是高徒嗎?答案絕對是否定的。所謂的名師,也許在教法上有特到的巧妙,但不是本題我要表達的類型。我的想法是,依自己程度上差異,會有不同的「老師」,同樣的問題,會因你所屬層次不同,會有不同深度的人擔任解惑角色,主因自身功夫層度不同所致,亦即師生間要有相當程度的「適配性」。舉簡單的例子,大毛喜好羽球,在經歷多次敗陣後,強大的對手給了大毛一些提點,當時大毛聽不懂,甚至對其說法不以為然,直到今日,大毛羽球功力有所長進,回頭想起該名高手所言正確、才頓悟自己淺短,這才了解三人行必有我師之道,現在的大毛亦向其虛心求教。學習是種潛移默化的過程,如能在自我層次與老師層次接近,學習上才能建立「溝通之可理解性」,我認為學習的過程,要避免因程度上差異導致雞同鴨講,否則名師便不見得是名師了。

工於自我學習者,可以試著找尋屬於自己名師。感情問題,也許父或母親會是最佳老師;工作上問題,也許職場前輩是老師,我認知中的「老師」並無完整定義,取決於師生雙方溝通之可理解性。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」,這句話對於自學亦適用,活到老學到老,落花水面皆文章,學習事物能否有成,找到適合自己的老師,絕對是關鍵。

arrow
arrow

    BIGgi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